安海龍山寺的史料

安海龍山寺位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西南的安海鎮,鎮郊有一地名,稱為「安平」,為泉州圍頭灣的要港。自宋朝以來即為泉州港的外港,泉州沿海一帶漁民出海時,會祈求安海龍山寺觀音菩薩保佑航海平安,日後,隨著泉州移民的移墾,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的香火也隨著信士來到台灣。

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九年(六六)灣海(安海)土民畬家人祀祖「閩越王廟」,俗稱「無緒廟」。至隋開皇五年(五八五)中土高僧一粒沙道人至晉邑(晉江)傳教,來到灣海(安海)傳教時,一粒沙見廟井旁有一顆大樟樹,雇工雕刻成千手千眼觀音,並以西方天竺為號,將無緒廟改稱「天竺寺」,俗稱「普現殿」,一般民眾俗稱「觀音殿」,即今安海龍山寺。

唐太宗貞觀十二年(六三八)盧國公程咬金奉旨率軍入閩,于晉邑南方一帶平寇,得普現殿觀音神助,於貞觀十三年(六三九)捐俸千金督修廟宇。至宋真宗景德元年(一○○四)鄉賢安連濟鳩眾修葺,增建東西護屋及後殿,因安連濟熟識堪輿,而殿宇形似「鳳穴」,取其「龍翔鳳舞、灣海必昌」,所以易名為「龍山寺」。

明嘉靖年間(一五二一至一五六六)倭寇欲毀佛寺,因神靈顯應而得以保存。明天啟年間(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)御史蘇君偕同思敬堂顏姓施主及住持僧募捐重修。清順治十三年(一六五六)清廷實施海禁,沿岸居民片舨不得下水,清順治十八年(一六六一)又將沿海居民往內地遷移三十里,沿海寺廟、民居多數遭拆除,而安海龍山寺卻能得以倖存。

康熙二十五年( 一六八六) 靖海侯施琅倡議重修, 康熙五十七年(一七一八)安海進士顏儀鳳偕同住持僧浮生募款重修。乾隆五十三年(一七八八)舉人顏時普君、貢生顏紫霞君及住持僧普揚募款重修,乾隆五十四年(一七八九)寺僧妙法再次重修。

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距上次重修已逾四十餘年,瓦礫不無滲漏,於是住持僧方徹爰請檀越主(施主)思敬堂顏洵及安平諸士紳主持重修,將原舊寺拆除重建,並易木柱為石柱,拆土牆為磚牆。山門之外左右牆壁皆使用青斗石雕,並於正殿後方新建大雄寶殿,崇祀三世尊佛,兩旁增設名官祿位及節孝祠,為今日安海龍山寺的主體建築,重修至道光十八年(一八三八)完工。

咸豐三年(一八五三)漳廈匪亂,土寇欲毀安平,眾信女至龍山寺求禱,皆得平安籤,土寇至安平鎮時遇雷雨而返,地方得以平安。前宰相李文貞稱此廟為安海「鎮國佛寺」。同治十二年(一八七三)元月二十六日安海龍山寺再度興工重修,至光緒五年(一八七九)完工告竣,共費金一萬四千一百五十餘員,錢八百九十餘千文。

鹿港龍山寺網站由鹿港龍山寺管理委員會所有,非經許可,禁止改作、抄襲,並用於商業用途。
Copyright © 2011 Lukang Lung-shan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 │ 網站政策  │ 交通指南 │ 
龍山寺服務電話: (04)777-2472  維護單位: 維克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電話: (02)2321-2277